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视野 > 债券债市市场动态 > 文章

上半年107只信用债违约数量创新高 全年违约率或将继续攀升

时间:2021-08-17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上半年107只信用债违约数量创新高 全年违约率或将继续攀升 来源:新华信用

  新华信用北京8月4日电(记者沈寅飞、杨溢仁)7月中旬,四川蓝光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19蓝光MTN001”不能按期足额偿付本息,已构成实质性违约。这是该公司首次出现公开发债违约事件。截至8月2日,该公司累计到期未能清偿的债务本息金额(包括银行贷款、信托贷款和债务工具)合计达159.97亿元。作为一家千亿级别的房企,蓝光发展债务“暴雷”再次引发了市场关注。

  事实上,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信用债违约数量已创半年度历史新高。业内人士指出,预计2021年信用债违约率较去年继续攀升,投资者应提高警惕,关注弱资质企业、缺陷企业可能发生的违约。

  上半年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国金证券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发生违约的信用债共107只,违约时债券余额共计1156.7亿元,上半年信用债违约数量创半年度历史新高。违约主体方面,今年上半年信用债违约涉及主体共计44家,其中新增违约主体10家,占比为23%,为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最低值,但地产债违约率大幅攀升。2021年上半年地产债违约率为1.79%,较去年下半年大幅提升0.97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从性质上看,地产违约主体目前以民企为主。地产债违约数量不断增加,且违约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向TOP50房企蔓延,表明随着地产融资政策不断收紧,发债主体的再融资压力加大,行业流动性紧张加剧。

  国金证券分析师段小乐认为,今年上半年新增违约主体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问题:一是公司内控薄弱,治理出现问题,如关联方资金占用、大额对外担保、大额应收账款等;二是盈利能力严重弱化,可能受行业景气度下降,行业政策等影响;三是过度激进投资,包括主业扩张及跨行业经营;四是再融资严重受阻,包括银行授信额度下降、资产被冻结等。

  从二季度情况来看,据远东资信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第二季度共有19只债券新发生违约,违约时的债券余额合计147.39亿元,涉及的违约主体共有13家,其中4家为首次违约主体。从过去14个季度的债券违约情况来看,2021年第二季度新增违约债券只数和规模较上一季度有所下降,违约主体地域和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北京市和房地产行业,发行时评级为AA+级的违约主体占比较高,为38.46%。

  远东资信分析师张妍说,从第二季度4家首次违约主体看,没有明显的行业集中性。而近期债券违约的原因包括经营情况不佳导致盈利能力下降、短期债务占比过高、外部融资环境恶化导致再融资困难以及负面事件频发等。

  全年违约率或较2020年继续攀升

  综合来看,国金证券认为,今年上半年信用债违约数量创半年度历史新高,规模较去年下半年有所回落,但较上半年显著增加,预计全年信用债违约率较2020年继续攀升。尤其是国企信仰受到冲击后,弱资质国企信用风险加速暴露。

  纵观信用债市场,2014年信用债破刚兑以来,信用债违约已有7年之久。有机构将其分为三个阶段:降产能阶段、去杠杆阶段和弱信仰阶段。

  具体而言,2014-2016年,行业供需失衡,弱资质企业出清。产能加速出清下,2016年开始煤钢企业营收明显改善。2018-2019年,金融严监管下民企违约频发。货币政策宽松及民企大量违约导致市场更偏好国企,国企净融资持续增加。2020年国企进入偿债高峰期。2020年5月后信贷政策边际收紧,华晨集团、永煤控股等多家大型国企先后违约。中高等级国企违约个数增加。

  业内人士指出,2020年下半年以来,地产调控政策多管齐下,但更侧重房企融资监管,从非标、银行开发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方面,收紧融资渠道。三条红线、地产贷款集中度考核、资金信托新规等调控政策,对房企融资环境有重要影响。

  安信证券分析师池光胜认为,去年以来,监管多次强调严打逃废债稳定市场情绪,2020年末市场恐慌情绪有所缓解,信用债估值缓慢修复。但本轮违约尚未走完,2021年以来华融、华夏幸福、恒大等国企、大民企风险事件不断,市场信仰逐渐被削弱,信用进一步向强资质国企分化。

  段小乐认为,接下去债市投资需考虑以下几点因素,预计信用违约高发的情况仍会延续:第一,2021年下半年信用债到期回售规模为5.14万亿左右,与上半年基本持平,到期偿债压力仍大;第二,民企内控问题严重,金融机构对民企仍保持规避态度;第三,部分僵尸国企盈利及流动性问题突出,随着弱资质国企不断打破刚兑,且违约主体评级不断提升,优胜劣汰尾部出清或将成为常态。

  “展望未来,需关注信用监管趋严背景下,弱资质企业、民营企业的违约风险;同时,仍需要关注集团型企业的违约风险。”张妍说,企业屡次发生负面事件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企业在市场中的声誉,对企业的外部融资产生一定影响;此外,企业负面事件频发也可能反映出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重大缺陷。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建

微信扫码,打赏一下

支付宝扫码,打赏一下

您的赞赏,就是我的动力!

上一篇:美联储布拉德:预计2022年的通胀率将达到2.5%至3% 不会出现“缩债恐慌”

下一篇:关注全球疫情数据瑕疵——江海债市日报2021-8-6

冀ICP备19037477号  |   QQ:304765718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广场  |  电话:喜欢此域名可致电1352284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