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视野 > 基金私募股权 > 文章

对话碳衡科技黄彦翔:数字化是碳中和转型的开端 中国企业有望引领全球绿色转型

时间:2022-03-08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出品:新浪财经创投Plus

  编辑整理:杨舒

  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人类正直面温室效应带来日益严重的恶果。

  据英国石油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第70版)》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322.8亿吨,其中亚太地区碳排放量占比全球总排放量约52%,中国占比30.7%。

  2020年9月的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下文简称:双碳)目标:预计2030年前国内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此后碳排放进入平稳下降阶段。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致力于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一定时间内自身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放”。

  作为生产制造大国,中国要按照计划达成双碳目标,数字化技术是驱动企业和能源产业绿色低碳改造、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引擎。以此为切入口,不少初创企业毅然地加入碳中和转型的浪潮之中,共同推动行业标准化发展,碳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服务商碳衡科技正是其中一员。

  成立于2021年8月,碳衡科技是一家专注于赋能企业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管理、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科技公司。近日,公司宣布完成由元禾原点领投的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所融资金将用于团队发展、产品迭代与市场开发。成立之初,碳衡科技还曾获得饿了么联合创始人汪渊的种子轮投资。

  联合创始人兼CEO黄彦翔具有环境科学专业背景,曾在世界500强化工巨头陶氏杜邦任职近10年,积累了丰富的行业及管理经验。创始团队中,联合创始人兼CTO由前饿了么研发总监李磊担任,合伙人兼解决方案 VP由全球化工巨头巴斯夫前高管张澳鹏出任。

  “双碳”政策逐渐细分完善的环境下,企业如何有效地监测和量化碳排放?碳排放衍生出的金融属性有何意义?当前碳中和数字化市场最大的痛点是什么?未来又会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新浪财经就以上问题与碳衡科技联合创始人黄彦翔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为整理后的对话实录。

  新浪财经:您选择在去年创办碳衡科技是否有什么契机?为什么决定投身于这个新兴的行业?

  黄彦翔:受家庭影响,我从小就立志投身于环境相关的工作。大学选择的专业也是环境科学,在校期间就开始积极参与气候变化相关活动,如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气候变化项目、三国智清洁能源竞赛、新加坡气候会议青年志愿者活动、厨余垃圾生物技术处理的社会企业创业项目等等。毕业后选择先进入陶氏化学从管理培训生做起,历任销售、市场、产品、新业务等职位,后来自己出来创业,在此过程中也始终没有忘记初心,一直在摸索环境领域的事业。

  碳衡科技成立于去年8月,促使我创办碳衡科技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碳中和数字化转型的需求。以前行业上下游的同事和客户对于企业节能减碳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尤其体现在数字化的系统搭建,智能化的碳资产管理及企业碳交易市场履约这些需求点上。

  另一方面,去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这是中国过去十几年地方碳排放交易所探索历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所落地,说明国内在这方面的探索已日趋成熟,对于进一步深化推动整个市场和相关企业的节能减碳也体现出了更强的决心。

  此外,包括我在内的初创团队在数字化和可持续发展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我们的数字化团队来自于饿了么的产品技术初创团队,在借助数字化技术为企业提供整体服务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

  总的来说这十几年来,我始终对气候变化领域保持高度关注,随着近两年整体市场和时机的逐渐成熟,我们才选择在合适的时间点正式创立碳衡科技,通过提供整体数字化服务助力所有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企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步伐。

  新浪财经:“双碳”政策的出台对于碳衡科技的成立和业务发展有什么意义?

  黄彦翔:“双碳”政策的出台对我们协助企业客户绿色低碳转型有非常大的促进,或者说其实碳衡科技的诞生就是缘于市场、政策和社会等多方面的推动。我们希望能够为市场提供更好的碳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来帮助企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而且“双碳”政策的持续发布并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比如前段时间生态环境部出台的《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管理办法》,就是“双碳”政策的持续细化和推进的表现。

  政策的不断细化演变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使得我们可以更明确地为目标客户解决碳中和转型中所面临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帮助客户和市场提炼出标准化的模块,研发出更好的数字化产品解决用户具体的痛点。

  新浪财经:目前团队有多大?具体有哪些部门和职能?

  黄彦翔:我们现在团队有接近30个人,也一直在招募更多的人才。因为我们是一家为各行业企业提供一体化、完整的碳中和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的公司,所以90%以上的团队成员主要负责技术和产品方面。

  新浪财经:通过官网了解到,碳衡科技主要提供碳排放数字化监测和碳资产智能化管理两种数字化服务,能否请您详细讲解一下这两种服务的差异?

  黄彦翔:碳排放数字化监测是所有企业做碳中和战略决策的前提和基准,也是最重要的量化第一步。

  我们提供的碳排放数字化监测服务通常有两个典型的场景:企业层级的碳排放产品层级的碳足迹

  企业的碳排放:主要针对纳入全国及地方碳排放交易市场,需要履约或提前做零碳转型战略计划的企业。构建碳监测体系是企业绿色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借助数字化技术帮助企业打造碳排放智能监测系统,就可真正实现对碳排放、碳减排实时“全景画像”。

  产品碳足迹:目标客户是对于终端产品有降碳需求的企业,典型企业如苹果及其供应商等,产品碳足迹核算是一个多元主体的体系,涉及从上下游各级供应商的跨行业行为主体,包含数据来源、测量方式、数据形式、数据质量、时间范围等多样化因素,计算方式繁杂,数据量庞大。数字化技术的引入,有助于企业管理者更加精准地进行产品碳足迹计算,支撑上下游碳数据联动的体系运转。

来源:碳衡科技官网来源:碳衡科技官网

  碳资产智能化管理服务则主要基于企业对碳资产量化后的智能管理。企业碳资产,是指在强制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或者自愿碳排放权的交易机制下,产生的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碳排放配额、减排信用额及相关活动。由于企业的碳排放配额(如CEA,重点排放单位拥有的发电机组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限额)和自愿抵消配额(如CCER,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是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基础产品,附带一定的金融属性,因此由碳排放而衍生的金融资产最终会被体现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资产负债表上。通过帮助企业搭建高效碳资产管理数字化综合管理体系,在已有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上和即将建立的碳配额期货市场上运用绿色金融手段助力和管理自身的碳排放资产,是这项服务的主要目标。

来源:东吴证券来源:东吴证券

  举例来说,最近中国的碳价格约每吨50~60元,欧盟的价格约每吨90~100欧元,两个国家的市场有较大的差价。而目前市场的普遍观点是看涨国内碳配额的价值,认为中国的碳价格在“十四五”结束之际有望上升到每吨100元甚至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除了要将底层的碳排放进行数字化,还需要积极预测碳资产的价值走向,将市场上的信息做智能化收集匹配,建立起碳资产的智能化管理体系。

来源:碳衡科技官网来源:碳衡科技官网

  新浪财经:碳排放和碳资产在不同行业中具体是如何量化的?

  黄彦翔:在具体量化方面,国际上和国内都有明确的标准。比如产品碳足迹追踪在英国有PAS2050(2008 商品和服务在生命周期内的温室气体排放评价规范)标准,国际上有公认的ISO14067(2018温室气体-产品碳足迹-量化要求及指南)标准。企业的碳排放有国际通用的GHG Protocol(温室气体核算体系)标准,国内则是由发改委明确为各个行业规定的计算准则。

  在对应的参照维度下,我们严格地按照国际及国家的标准为企业提供量化服务。不仅为每个企业精准的盘算已产生的碳排放,也会通过智能化模型和算法为企业进行碳排放和资产价值的预测,并配合第三方和政府部门完善流程。企业可以结合自己的业务和可预见的配额量制定企业内部碳定价策略,这一步对于制定与碳资产相关的投资战略至关重要。

  如同会计准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细则,不同国家的碳排放量化标准也会有少许的不同,但这些规则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

  这也是我们能为企业客户带来的价值之一:针对全球不同的权威准则,我们的数字化系统可以支持一个企业在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生成所需要的标准化报告

  譬如一个钢铁企业,可能既需要在中国履约,又需要出口到欧盟。在国内,企业需要遵循发改委的计算准则,而出口欧盟时需要面临即将施行的碳边境税(即对高耗能产品进口时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则是按照欧盟的标准计算并审核的。这种情况下,企业在不同场景里需要生成不同的碳计算报告和审核报告都可以在同一个系统内完成。

  新浪财经:在提供数字化服务过程中,碳衡科技合作的第三方机构都有哪些类型?

  黄彦翔:我们目前合作比较多的机构有三类:大型的咨询公司、第三方核查机构和提供具体节能减排解决方案的合作伙伴。大型的咨询公司在为自身目标客户做数字化落地时,通常需要我们这样的企业参与。第三方的核查机构则能协助我们的客户完成各种碳排放数据的核查。至于合作伙伴,包括分布式能源、储能、清洁能源等厂商,则可以和我们一起为客户打造整体的解决方案。

  新浪财经:目前碳衡科技的服务触及了哪些行业或领域?

  黄彦翔:我们服务的目标客户主要处于化工行业、制造业、政府的园区、建筑业和银行金融保险等领域。其中,制造业和工业客户在碳中和数字化方面的需求尤为迫切。

  新浪财经:像碳衡科技这样的碳中和数字化SaaS(软件即服务)企业在国外是否有对标?中美或者中欧的市场环境差别主要有哪些?

  黄彦翔:首先,我们其实并不能被简单的归类为SaaS企业,SaaS只是我们在提供碳中和数字化服务过程中的一个可选项。除此之外,我们也同时提供本地化部署、定制化的数字化服务

  从企业服务的维度来看,之前碳排放的数字化管理更多的是属于EHS(Environment、Health、Safety)企业服务需求框架下环境(Environment)大类别中的一个子类,而现在因为二氧化碳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被单独重点关注、全国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以及由此衍生的碳排放披露、碳资产管理、碳履约、碳汇等概念,令碳中和数字化管理变成了与财会审计、CRM等企业底层服务需求同等重要的一类需求

  从整体市场环境方面来看,美国和欧洲的确起步较早。但碳排放数字化管理作为一个单独剥离出来的、新兴的企业服务,在中国和欧美国家的发展进度相似,大部分初露锋芒的企业仍处于初创期和早期。

  这也是我们特别看好中国碳中和数字化市场的原因之一。一方面,中国对于碳中和数字化的探索步履不停。另一方面,中国在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最大的,体量远远大于很多其他国家的总和,所以我们一定会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碳道路。我们可能会借鉴国外的经验,但无法生搬硬套,因为不同国家需要解决的碳排放体量有着很大的区别。

  就中国市场而言,我的初步判断是许多碳中和数字化企业都在这股浪潮里面,在向前推动行业的进步。未来在世界大部分范围内,中国应该会是一个优秀的节能减排榜样,而这之中会孕育出很多本土的企业和商机

  新浪财经:您预想的“有中国特色的节能减碳道路”具体会是什么样子的?

  黄彦翔:我很难说自己对于未来的判断一定正确,因为这个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肯定会超乎今天我们任何人的想象,所以我也不敢妄加猜测,但可能会有三个相对比较确定的方向:

  首先,在上海建立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ETS,Emission Trading System)是目前全球体量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因为还有很多行业处于正在被纳入履约名单的过程中,所以未来市场的体量会更大。中国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来会成为全球经济体中非常重要的角色,引领全球碳排放相关行业的变动趋势,这是毋庸置疑的。

  其次,未来几年内,中国各行各业的企业在分布式能源以及清洁能源等领域的利用会以非常快的速度发展

  此外,我们非常希望能和中国范围内的支持减排的资金一起推动碳减排技术、储能技术、碳捕捉技术等前沿技术在企业减排端的应用进程

  新浪财经:您觉得当前碳中和数字化市场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黄彦翔:在整个企业服务赛道里,碳中和数字化的需求是极大的。目前的主要痛点是不同的行业,甚至同一个行业的不同企业所处的阶段并不相同,有的企业已深入理解了碳排放监测和碳资产管理的重要性,有的企业可能才刚涉足该领域,需要进一步咨询和培训。客户的需求并不完全是一样,有很多的差异性

  因此我们在提供数字化服务的时候,如何在早期将众多行业客户的底层需求抽象提取出来,将标准的模块产品化,从而定义不同行业的标准,推动行业数字化产品标准的形成,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个机会。正因为这是行业所缺少的,我们才需要更积极地探索和推动。

  从碳衡科技的角度出发,一方面,我们在产品化以及模块化这方面的经验是比较丰富的。团队有互联网科创行业+行业服务的基因,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经验。所以在产品工程能力及引入更多的前沿技术上,我们都有较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我们对于行业理念、客户需求的洞察和理解都更加深刻。在提供数字化服务的同时,我们也在持续理解客户的业务模式以及碳中和数字化为客户带来的短、中、长期的益处。如何从碳排放的角度,数字化的角度,帮助企业提升运营效率,提高企业有形无形资产,降低企业可能面临的政策、法规以及市场潜在风险,是我们服务的重心。

  新浪财经:您预期未来中国的碳中和数字化市场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黄彦翔:我认为未来中国的碳中和数字化市场将会蓬勃发展。横向比较,以前企业的财务、审计、CRM等底层服务需求催生了许多如SAP、Oracle、Salesforce等伟大的公司,而这些巨头现在的市值都是数万亿美金级别。

  现在碳排放管理也成为了所有企业的共性需求,以此类比,我们相信碳中和数字化领域也会应运而生非常多中国本土的巨头企业。

  以前的企业服务浪潮,都是先从国外开启,然后过5至10年再进入中国。而在这波碳中和转型浪潮中,我认为中国和国外的企业服务公司处于同一起跑线,甚至国内企业还有弯道超车,有望引领全球绿色转型的机会。国内市场会蓬勃发展并且会在上下游催生多优秀的企业,持续为各个行业客户提供多元的解决方案。

  新浪财经:许多海外的老牌企业服务公司近期也布局了碳中和数字化服务,比如SAP推出了Climate 21计划以帮助各行业企业利用分析技术评估,降低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碳足迹。这些巨头的入局会对碳衡科技产生竞争压力吗?

  黄彦翔:我认为倒没有太大的竞争压力。首先这个市场目前是一个极大的增量市场,因此我们还不需要用存量市场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

  其次,我认为像SAP这种国外巨头提供碳中和数字化服务,对于其已有客户群体而言是很好的增值服务。但实际上国外企业服务公司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有限,还有广大的企业有未被满足的碳中和数字化服务需求等着大家去服务。

  此外,在提供基础的数字化服务后,客户还会有更多持续的降碳减排需求。碳衡科技可以协同行业的生态合作伙伴一起为企业提供全套的碳中和转型解决方案,这也是国外的老牌软件企业并不擅长的地方。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只是碳中和转型的开始,并不是结束。我们作为提供碳中和数字化和衍生服务的公司,与SAP这种传统的软件企业业务重点并不相同,出发点也不一样。我们不仅为企业提供数字化作为入口,还会提供后续的软硬件改造,并携手生态体系中的合作伙伴打造解决方案。

  新浪财经: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政策下,您认为碳衡科技未来会发展成什么样的企业?

  黄彦翔: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我们成立这家企业的初心:希望能够帮助企业共同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不难预见,碳排放将成为很多企业未来运营很大的风险,随之而来的不确定性会带来成本的极大上升和收益的极大下降。

  但有风险的同时也存在着机遇,如果企业能积极的面对这些大趋势,及时的做好碳中和的转型与调整,那么企业的整体业务未来将是可持续的。而只有企业的业务本身可持续,才可能带来整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企业和社会的发展方向目标需要保持一致。

  所以未来我们将始终聚焦如何为客户提供碳中和转型的整体解决方案,数字化只是当下比较普遍的基础需求。在数字化普及之后,客户必然会产生更多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比如引入更先进的AI算法,引入IoT传感器,引入更好的节能减排前沿技术,甚至引入碳资产的交易服务。对于客户整体未来数十年碳中和转型的过程中所衍生的需求,我们都希望与行业内生态合作伙伴一起积极探索,共同参与

股民福利来了!送您十大金股!点击查看>>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杨舒

微信扫码,打赏一下

支付宝扫码,打赏一下

您的赞赏,就是我的动力!

上一篇:渣打与深圳天使母基金达成战略合作

下一篇:招商资本参与收购沙特阿美155亿美元天然气管道网络

冀ICP备19037477号  |   QQ:304765718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广场  |  电话:喜欢此域名可致电1352284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