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06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原标题:2021年国内期货市场十大印象 期货日报 2021年,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我国期货市场砥砺前行,资金总量、成交量、成交额再创新高。期货期权品种体系不断完善,数量增至94个。期货公司再次扩容至150家。头部公司梯队稳定性持续走强,南北差异明显。广州期货交易所揭牌成立,立足服务绿色发展。“双油”期权引入境外交易者标志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更进一步。期货立法进程取得重大突破。期货行业开创文化建设元年。 商品期货领先全球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复杂严峻。虽然全球疫苗接种加速,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市场信心,但上半年德尔塔变异毒株以及第四季度奥密克戎毒株使得经济全球化再次遭遇逆流,加之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发酵,国际贸易环境再度恶化,航运业的晴雨表——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一度涨至5650高点,较年初涨幅高达251.9%。上下游成本的不确定性,加剧市场的避险情绪,推高全球期货交易量。 据FIA报告,2021年上半年全球期货与期权成交量总数为289.08亿手,同比增加32.08%。其中,金融类衍生品总成交量为236.58亿手,同比增加35.91%,占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81.84%;商品类衍生品总成交量为52.50亿手,同比增加17.22%,占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18.16%。亚太地区成交量同比增加50.74%,占场内衍生品总成交量的45.90%,持续居于全球首位。按场内衍生品成交手数计算,2021年上半年郑州商品交易所、上海期货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和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衍生品成交手数的全球排名依次为第7、第8、第10和第26名,与2020年全年排名相比,分别上升5位、上升1位、下降3位和上升1位。2021年上半年我国场内商品衍生品成交量36.56亿手,同比增长47.91%,占全球场内商品衍生品的近70%。若按场内商品衍生品的成交手数计算,郑商所、上期所和大商所依次分列前3名。若按持仓手数计算,大商所、郑商所和上期所的排名依次为第3、第4和第5名。农产品期货交易量排名前10位的均为我国期货品种;金属类期货交易量排名前10位的有8个是我国期货品种;能源类期货交易量排名前10位的有4个是我国期货品种;若按同类产品交易吨(桶)数计算,上期所螺纹钢、热轧卷板、天然橡胶、20号胶、锡、镍、白银期货,大商所铁矿石、棕榈油、豆油、豆粕期货及铁矿石、棕榈油、豆粕期权,郑商所棉花期货和期权成交规模居全球首位。2009年至今,我国持续保持全球最大的场内商品衍生品市场地位,跻身世界期货大国之列,这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大宗商品贸易国地位相匹配。 年终岁末,有关权威人士表示,2021年我国GDP有望达到110万亿元,这意味着在2020年的基础上,2021年GDP增幅至少在9%左右。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GDP增幅为9.8%,其中三季度GDP增幅回落至4.9%,这意味着四季度经济增速必须保持在8%以上,全年GDP才有望达到110万亿元的目标。 市场成交再创新高 2021年期货市场交易活跃,期货业发展保持良好态势。1—11月全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69.19亿手,成交额536.4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61%和40.27%。目前已上市94个期货与期权品种,其中商品期货64个,金融期货6个,期权品种24个。2021年上市生猪期货、花生期货、棕榈油期权、原油期权,品种体系进一步完善,除外汇期货外,期货品种门类基本做到全覆盖。 自2020年下半年开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走高。在短暂回稳后,2021年4月,再次出现强劲上涨。与此同时,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持续高位振荡,最高涨幅达48.68%。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平稳运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潜在风险。此轮上涨主要表现为:品种覆盖范围广,农产品、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和能源化工产品价格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并出现现货与期货倒挂、境外和境内倒挂,特别是对外依存度比较高、进口量较大的品种,如铁矿石、原油等。 2021年下半年,以动力煤、焦煤、焦炭为代表的一系列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焦煤指数从3月的1300元/吨左右一路暴涨至10月的3800元/吨,涨幅超过100%;焦炭上涨最为猛烈,从7月到10月下旬,短短3个月,焦煤主力合约由1700元/吨左右冲至3800元/吨,涨幅超过110%。动力煤现货价格从9月起一路飞涨,创下2500元/吨的历史新高,期货价格最高也达到1982元/吨。同时,部分地区受到动力煤价格飙升的影响,出现拉闸限电的情况。 信披制度有待优化 近年来,风险管理公司合规有序发展,公司实力和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截至2021年年底,共有91家期货公司在中期协备案设立94家风险管理公司,行业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为1213.38亿元和317.87亿元。1—10月累计实现业务收入2187.95亿元,净利润19.09亿元。对于不同企业的风险管理需求,风险管理公司灵活运用场外衍生品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包括仓单服务、合作套保、基差贸易、含权贸易、点价交易、保险加期货等综合服务方案。这不仅有效解决了企业资金流动性问题,同时也合理规避了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保证企业利润稳定,增加整体收益。 套保专业化程度高,风险大,企业需建立专门的套保团队,来完善期现货结合体系以及风控制度,但这并非易事。而期货公司和风险管理公司则可以发挥专业优势,为广大产业客户提供专业化服务。此外,近期一些企业由于套保遭受严重亏损,引发各方关注。这其中除了部分企业诸如上市公司豪悦护理把投机当做套保以外,大多数则涉及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实行弹性套保的企业,对其套保的信息披露监管以及计算都非常困难。套期保值的认证困难不仅增加上市公司的解释成本和监管方的监管成本,也使公众容易对于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产生不信任感。 事实上,2021年发生的豪悦护理事件就是违规套保导致巨额亏损的典型案例,其再次为市场敲响警钟:只有严格执行套保策略,才能相对有效地控制风险。为此,2021年1月1日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套期会计的部分《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会计》,针对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衍生品业务进行会计处理做出相关规定。新的套期会计准则引入更灵活及人性化的会计处理机制,服务实体企业,同时解决风险管理业务、财务信息不对称以及财报失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仍需进一步优化信息披露政策,增加相关企业对于套期会计准则的学习,避免企业将投机交易包装为套期保值,进行误导性虚假披露。 规避风险仍需补课 大宗商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倒逼更多的企业关注和参与期货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的套期保值。但从2021年国内企业参与套保的数据和情况来看,外部制度的制约导致套保效果受限。国家对企业参与套期保值有倾向性政策,限制企业参与套保的积极性和操作空间。其一,现有税收政策对企业套期保值课税,企业为避税只能远离期货市场或使用个人账户进行套保,无法享受交易所对机构套保账户的特定优惠。其二,一些银行严禁贷款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在套期保值方面的银期合作通道尚不通畅,企业进行套期保值的保证金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和监管。 生猪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并在CPI中占据重要地位。2019年生猪价格一路飙涨。2020年生猪存栏数恢复,养殖企业获利颇丰。本轮猪周期大幅缩短至2年,2021年作为本轮猪周期的重大转折年,生猪供给过剩,肉价节节下跌。在此背景下,为有效帮助实体企业利用衍生工具应对生猪价格波动风险,生猪期货于2021年1月8日在大商所上市。但上市后价格一路走低,生猪2203主力合约一度跌至低点13100元/吨。截至11月底,生猪期货总成交量达531.22万手,总成交额为1.56万亿元,日均持仓5.43万手。 2021年生猪存栏数过高导致猪肉价格在6月以及8—10月处于低位,但养殖企业对于生猪期货套保大多处于观望状态,养殖行业普遍亏损,只有少数企业通过套保来规避风险。猪肉价格下跌,而饲料价格上涨,使得养殖企业雪上加霜。豆粕和玉米是猪饲料的主要来源,但是豆粕和玉米价格持续上行,给生猪养殖企业带来巨大的成本压力,甚至部分企业用小麦、稻谷当做猪粮。一些企业灵活运用生猪期货和玉米、豆粕进行交叉套保以对冲价格风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经验值得推广。 头部效应较为显著 2021年国内期货公司再次扩容至150家。10月15日,证监会公布2021年期货公司分类评价结果,与2020年相比,评级上升的公司数量减少近半,评级下降的公司数量增加50%左右,维持平级的期货公司数量有所上升,尤其是头部期货公司梯队稳定性较强。这说明头部期货公司在资本金、客户权益以及创新业务等方面都相对占优,盈利能力排名也相对靠前。2019年南华期货和瑞达期货先后成功登陆A股。此后,期货公司A股IPO热情高涨,永安期货作为行业标杆于12月在主板成功上市,对标世界一流期货公司更进一步,其示范效应不言而喻。头部公司登陆A股有助于其在公司治理方面走在期货行业前列,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业务创新以及投资者关系管理等方面成为行业学习效仿的标杆,从而提升整个期货行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带动行业公信力的提升。 中国经济南北差距拉大,证券市场、期货市场南北差距也在加剧。截至2021年10月底,全国分布在31个辖区的150家期货公司共计实现营业收入394.09亿元,以长江为界,南方营业收入占比77%,北方占比23%,前5位分别为上海、北京、深圳、浙江、广东。客户权益共计105708.47亿元,南方客户权益占比82.41%,北方占比17.59%,前5位分别为上海、深圳、北京、浙江、广东。此外,头部期货公司分布的南北比例基本达到7:3。截至2020年年底,“北上广深”及浙江、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期货从业人员较多,地区分布差异较大,期货公司从业人员数量占全国比例为62%。其中,上海地区期货公司从业人员数量最多,占比达到21.53%。同时,南方地区的期货公司经营优势和业务创新更为明显。造成这种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南北地区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均衡。 广交所助推期市发展 2021年1月证监会批准设立广州期货交易所,并于4月19日正式挂牌成立,自此境内第5家期货交易所面世。广期所的成立填补了市场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期货交易所的空白,是对我国期货市场发展空间上的合理布局。同时,这也是我国第一家混合所有制的交易所,股东构成多元,包括4家期货交易所、广东国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境外企业。广期所计划研发的品种主要涉及与绿色发展相关、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大宗商品指数类品种以及国际市场互挂类品种。广期所的建立将会给企业提供更多的创新型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完善我国碳排放市场及提升国际影响力,符合新时代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征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原油期权在上海期货交易所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挂牌交易,与原油期货结伴而行。此外,上期所还推出了沥青标准仓单交易业务、欧冶云商报价专区交易互通功能,联合浙油中心共同发布“中国舟山保税船供报价”,与青岛市合作上线运行大宗商品保税仓单登记项目等,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郑州商品交易所于2021年1月31日上市花生期货。开展花生期货交易能为相关农户和产业企业提供公开、连续、透明的价格信号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有助于促进相关农户和企业稳定经营,推动花生行业健康发展。 2021年,大连商品交易所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围绕产品创新,积极推动生猪期货、国际化棕榈油期权上市。此外,大商所还加快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交易系统7.0API发布上线,做好DCEX-One主席柜台系统研发和市场推广,未来能更好地满足会员单位及全市场的业务发展需求。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当前已上市3个股指期货品种、3个国债期货品种和1个股指期权品种,总体运行安全平稳,并于11月11日正式加入上海投保联盟。 套期保值渐成常态 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是期货市场的基本盘和压舱石。2021年,越来越多的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利用期货市场管理风险、配置资产,投资者结构日趋优化。截至10月底,期货市场产业客户和机构投资者客户权益、成交量、持仓量占比分别为68.0%、38.4%和64.9%,同比分别增长7.4、4.3和9.5个百分点。 投资者国际化进程也在稳步推进,棕榈油期权、原油期权分别于6月18日、6月21日正式挂牌交易,二者均为我国首批以人民币计价对外开放的期权品种,均引入境外交易者。提高境外投资者使用人民币进行交易的比例,便于跨国企业在华开展风险管理业务。对于产业而言,有利于满足境内外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的避险需求;对于期货市场而言,“双油”期权引入境外交易者标志着我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更进一步,在便利跨境交割的同时,切实提升了我国期货市场的全球定价能力,使我国期货市场服务全球产业链的能力和水平更上一个台阶。 2021年,国内期货衍生品市场迎来上市公司“扎推”套保,市场参与套保的氛围浓厚。截至11月底,发布套期保值或参与衍生品市场相关公告的非金融类行业A股上市公司共有852家。其中,首次发布相关公告的共254家,占比29.8%;往年曾经发布过相关公告的598家,占比70.2%。另外,在发布套保公告的上市公司中,新发布套保公告的企业上市时间更短,平均上市年限为7年,其中近3年上市的有118家,占比46.5%;而多次发布公告的企业上市时间更长,平均上市年限为12年。这说明更多的上市公司开始重视风险管理,未来使用衍生品市场规避风险的上市公司可能会更加“年轻化”。 期货立法全面提速 依法治市是期货市场稳健发展的关键。2021年期货立法取得突破性进展,期货法草案经过全国人大第一次审议后首次亮相,于2021年4月29日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10月19日,期货法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并更名为期货和衍生品法。全国人大常委会10月23日公布期货和衍生品法(二审稿)。和一审稿相比,二审稿将名称改为期货和衍生品法,在四个方面有明显进步。一是以期货为主,兼顾其他衍生品;二是以场内为主,兼顾场外;三是以境内为主,兼顾境外;四是以标准化产品为主,兼顾非标产品。期货立法进程全面提速,法规体系逐步完善,预计2022年上半年经过全国人大常委会三审后将顺利出台期货和衍生品法。 我国制定期货和衍生品法秉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理念。第一,加强市场建设,期货和衍生品法明确国家支持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发挥发现价格、管理风险和配置资源的功能,完善期货衍生品市场体系。第二,期货和衍生品法补齐期货市场法律体系短板,使期货市场真正实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而国际化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我国期货市场国际化起步阶段,缺少更高层级的法律保护,因此期货和衍生品法二审稿专章设立了“跨境交易与监管协作”,体现了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包容姿态,也总结了近年来中国期货市场国际化的成功经验。立足中国期货业和投资者“走出去”,国际投资者和期货业“引进来”的要求,使期货和衍生品法成为与国际期货监管和运作规则一体化的法规体系。在期货法出台后,中国境内期货市场双向开放及跨境监管将开启新的篇章,境内外市场也将进一步获得更多发展和合作的机会。 规范居间人行为责任 2019年我国期货市场开展居间合作的自然人居间人数量为48437人,机构居间人数量为6323家,虽然同一居间人可能同时为多家期货公司提供中介服务,实际居间人数量应当小于上述统计数量,但期货居间人仍不失为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并长期游离于监管的真空地带,存在巨大的风险隐患。2021年9月10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制定并发布《期货公司居间人管理办法(试行)》,发布即日起施行,过渡期自施行之日起至2022年9月9日。《办法》旨在通过规范期货公司、居间人、投资者三者关系,进一步明确居间业务的边界。《办法》的出台填补了以往居间人管理规范方面的空白,是对我国期货市场形成的居间文化的规范。 期货公司的创新业务主要是通过设立风险管理公司、资产管理公司和境外公司体现的。2021年7月9日证监会公布《期货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的公布,利于风险管理公司助力中小微企业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稳定生产经营,切实服务实体经济;便于资产管理公司帮助高净值客户管理风险,提供更多个性化的理财方案,满足不同风险偏好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进一步对境外公司的特别规定规范了境外公司的有序发展,为公司合规经营指出明确方向,提高公司抗风险能力,助力企业打造品牌。 12月24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实施了《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试行)》和《期货风险管理公司风险控制指标计算说明(试行)》,通过规定4个监管指标以及13个观测指标,划定四道“红线”,标志着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公司风控指标体系正式建立,有效促进期货风险管理公司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塑造期市文化软实力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文化作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塑造势在必行。2021年9月30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发布了《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纲要》,有助于加强行业文化建设,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这是现阶段推动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期货行业健康、规范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纲要》围绕指导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工作目标、发挥期货经营机构和自律组织作用,明确行业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工作保障,阐述“合规、诚信、专业、稳健、担当”的文化内涵。同时,中期协向行业发出《期货行业文化建设倡议书》。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服务“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发挥金融要素在“双循环”中的特定功能,更是疏通国内经济大循环“堵点”并打通“双循环”中心节点的关键举措,亦是期货市场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一是以创新为动力,持续优化市场存量并积极开拓增量;二是以开放为抓手,打造国际化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以协调为导向,通过“期货方式”优化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四是以绿色为引领,通过碳减排交易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发展;五是以人民为中心,期货市场体现共享发展理念。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责任编辑:陈修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