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经济视野 > 外汇新闻 > 文章

资本市场里的三个小故事!太真实了 看完你会笑吗?

时间:2021-05-31    点击: 次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下载新浪财经APP,了解最新财经资讯

  原标题:资本市场里的三个小故事!太真实了,看完你会笑吗? 来源:e公司

  在资本市场里呆久了,听过见过的事情,也就多了起来。有的事情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几十年以后人们都会讨论它们,成为金融学和投资学的经典案例。而有些小事,虽然在当时知道的人不多,日后记住的人更少,但是其中蕴含的意味,却也不见得小。

  今天,就请允许我聊三个我在资本市场里听过的,或者我亲眼见到的小故事,一则不让这些有趣的故事就此消失,二则也期许这些转瞬即逝的小故事,能给读者们带来一些思考。

  长期投资的故事

  第一个小故事,是关于长期投资。

  据说好几年前,有一个记者到证券公司营业部,去现场采访投资者怎么投资的。在今天的市场,绝大多数证券交易都走电子化通道,这种熙熙攘攘的营业部投资场所已经很少见到了。但是在早年,许多证券公司都会提供一个大厅,给投资者聚集在一起的场地。这种场地从早上开盘就开放,到下午收盘以后关闭,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这位年轻的记者身负采访任务,就来到营业部现场,采访投资者是怎么做投资的。采访了好几位投资者:“请问你们是怎么做投资的?”大家的回答都说,做短线啊!听消息!看图形!记者很失望,这节目没法播啊,太投机了,搞得好像所有的投资者都没什么投资理念一样。

  结果最后,他终于碰到一个大爷,记者问他您老人家是怎么做投资的?大爷一脸不屑地说:“我和他们不一样,我不做短线,我是做长线投资的,我要看长期!”

  记者很高兴,这样采访就完美了,不至于节目显得太投机。但是,也怪这位记者太年轻,不懂得见好就收。他顺嘴问了一句:“那您说的做长期投资,是多长呢?”大爷不假思索地说:“那怎么也得两个礼拜吧!”

  其实,人们都说投资应该做长期,但是真正肯把眼光放长期的人,根据我这么多年的经验,说1%都不到肯定是少的,但是说5%左右,那估计是说多了。借用一句古话,叫“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这种“投资不管天长地久、只争朝夕”的现象,不光国内市场如此,其实真到欧美等发达市场,情况也差不多。要不别的不说,大家要都思考长期,那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从哪里来的呢?

  不过,对于真正愿意着眼于长期的投资者来说,这样一个“人人都爱短期”的市场,反而给了他绝好的机会。当别人都急不可耐地出牌时,那些能按捺住自己的投资者,就能找到许许多多对手犯下的错误,以及这些错误所带来的投资机会。

  人云亦云的故事

  第二个小故事,是关于人云亦云。

  据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股票市场刚开张。在那个时候,绝大多数人家还没有电话。人们交易股票的方法十分麻烦,得自己到营业部,去柜台填写一张单子,交给柜台的工作人员,由工作人员递到后台,后台人员再把信息反馈到交易所,这才能成交。

  在那个时候,熙熙攘攘的证券公司营业部,比上一个故事里提到的情况还要拥挤。在人们交头接耳之间,各种信息、传闻,甚至是毫无根据捏造的故事,就这样以最原始的方法口口相传,激起资本市场上一波波涟漪。

  有一次,在上海很热闹的一个证券营业部里,在上午交易到最热火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位老者。这个老者西装革履,据说当时穿着一身考究的白西装(白西装在今天都十分少见,何况当年),穿着锃亮的皮鞋,手上还拿着一根文明杖,一步一下地敲着营业部大厅的地砖,跺着步子分开人群,慢条斯理地走到营业部柜台前面,用爽朗的声音对柜台营业员说,“我要填单子,买一万块钱某某股票。”

  要知道,在那个时代,上海刚刚试行的商品房房价不过小几千元每平方米,“万元户”是当时有钱人的代名词。这个老者打扮如此不俗,又是在上海最热闹的证券营业部之一,开口就是买一万元的股票,不能不引人注目。人们议论纷纷,猜测这个老者的来历,以及他买的股票有什么说头。

  第二天,这个老者又在同样的时间,穿着异常考究的衣服,还是用一万元买入了同样一只股票。如此十几天,莫不如是。一时之间,关于这个老者的传闻沸沸扬扬,传遍了周围的投资者圈子。而那个被老者天天买的股票,也就成了舆论风暴的中心,迅速在投资者的簇拥之下,上涨了许多倍。大家争先恐后地买入,唯恐慢人一拍。

  结果,就在这个股票涨上去以后,有一天临近收盘时,这个老者换了一身最普通的衣服,也不再拿他那根敲地砖的文明杖,从边上悄悄走到营业部柜台前,对柜面工作人员说:“我要填单子,把之前的股票全部卖掉。”他当天的打扮实在太平凡,没几个人注意到他,而证券公司则是照章办事,帮他把股票卖了个干干净净。

  故事的结果,是这个老者一进一出,大赚了一笔钱。而那些听到消息、跟风买入的投资者,则根本没买到什么好股票,最后自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等一切平息以后,人们终于明白过来,自己听消息买股票、人云亦云的交易,被人扎扎实实地利用了一把。而且你还没法说人家什么,老者只是买卖股票而已,人家也没明着散布什么谣言。有好事者后来打听老者的来历,这才知道此人原来在建国以前,是上海滩股票市场的操盘手。几十年过去,人虽年老,但是年轻时候学的技巧,却未曾生疏。

  在资本市场,许许多多的投资者都喜欢打听消息,总希望自己的消息能快人一步,能靠炒股票赚钱。殊不知,自己眼中珍贵的消息,却往往是别人钓鱼的香饵。那些看似可以用来赚钱的消息,常常却正是为了赚钱而来。

  细节至上的故事

  第三个小故事,要告诉我们细节至上。

  我有一位朋友——陆宝投资的刘红女士,在创立陆宝投资的时候,成立的第一只产品叫“陆宝点金精选”。在设计陆宝点金精选的时候,刘红遇到了一个技术性细节问题:基金的净值应该反映收取费用以后的,还是收取费用以前的呢?

  按照刘红的想法,如果基金净值反映费前收益,那么会造成客户体验不佳:看到自己的基金赚了100%,结果拿到手发现扣了20%的业绩提成,只有80%,客户的心里感觉就会有点膈应。于是,刘红就选择了反映扣费以后的业绩。这个选择一旦做出,就给写入了基金条款,从此再也无法更改。

  但是,在私募基金行业,绝大多数的基金净值,反映的是扣除费用以前的净值。更有意思的是,绝大多数投资者根本没有注意到这个差别。在刘红调研的客户中,极少有人知道不同基金所报告的一样的基金净值,最后拿到手的钱,却有可能还会不一样。

  在这个小故事里,反映出来的是投资中“细节至上”的原则。数字一样的基金净值,有可能带来的是不一样的投资回报。类似的,一样的公司财务报表,也许反映的是不一样的公司基本面。一样对外宣称的投资理论,也许背后是南辕北辙的投资交易。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许多人以为,投资是一个充满了艺术气息的事情,是一件在商海波涛中搏击的伟业。但是实际上,投资又是一个极度依赖细节的事情。只有有了发现细节的眼睛,才能看到别人所看不清楚的事情。

  资本市场里的小故事还有许多,也许每个在资本市场里的投资者,都曾听过一些大大小小的故事。那么,我们在听到这些故事的时候,是一笑了之呢,还是能够做到“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从中看到那些最有用的投资道理呢?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赵思远

微信扫码,打赏一下

支付宝扫码,打赏一下

您的赞赏,就是我的动力!

上一篇:金融部门七天三次发声 没有任何人可以准确预测汇率走势

下一篇:外汇自律机制?解码我国汇率风险管理的这把尺

冀ICP备19037477号  |   QQ:304765718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广场  |  电话:喜欢此域名可致电135228492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