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资讯

宏观洞见 对基建投资不应盲目乐观

日期:02-15 作者:佚名- 小 + 大

01

市场预期过于乐观

2021年四季度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剧,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冲击。当前环境下,地产投资的长期降温已成定局,出口同比增速难以维持高位、制造业投资大概率同步回落。此时,政策频频释放稳增长信号,基建投资将成为稳增长政策的重要抓手。

当下财政发力的必要性已无需讨论,市场对今年基建投资回暖已形成共识,普遍认为今年基建投资增速较去年抬升,并在节奏上明显前倾。但基建投资的力度将会如何,市场上仍存分歧,尤其在1、2月宏观数据真空期,无法用公开数据去判断一季度基建投资进展。当前市场对于财政发力和节奏前置的预期较高,不乏有积极的声音称,基建投资将达双位数高速增长。而我们认为,这种预测过于乐观了——尽管基建发力托底经济的需求迫切,但实际拉动效果可能有限。

02

资金情况仍待赤字安排

首先,我们来考虑融资环节,也就是基建项目的资金到位情况。

基建投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有地方专项债、土地出让金和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这三部分。由于各部分资金均并非全部流向基建投资,同时各个项目处在不同阶段,从融资到项目审批、开工、直至形成实物工作量的时滞差异较大,因此,不同资金来源情况的加总并不能准确反应基建项目落地情况。换句话说,融资额代表实际到位资金而不并非实际投资额,因此我们从资金端难以进行定量分析,更多是以资金支持力度的变化来预判政策意图。

图:基建资金来源

数据来源:Wind,诺亚研究

当前来看,地方专项债充裕,而土地出让金大幅萎缩。2021年政策整体偏向结构调整、淡化总量刺激,全年财政后置特征明显,专项债发行偏晚、发行偏慢,全年遗留了1.4万亿的项目结存资金。在此基础上,11月19日财政部提出“结合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研究做好2022年地方政府新增债务限额提前下达工作”,2022年新增专项债已提前下达1.46万亿元,当前地方专项债资金充裕,“财政前置”意图明显。

但与此同时,“三道红线”硬性约束下房企拿地意愿萎靡,受地产长期降温影响,2022年土地收入大概率继续大幅收缩,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严控,减收背景下土地出让金投向基建的资金规模会同步下降。

上述两者一升一降的确定性较强,下一步我们关注的重点来到另一项资金来源——一般性公共预算支出。近期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提出2022年要“实施更大力度减税降费”,在巨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叠加房地产行业下行带来的减收压力,财政减收压力也会更大,根据过往“以收定支”的预算原则,财政支出面临两难困境:一边是结余不足叠加减收压力,另一边是“稳增长”需要财政支持。

因此,在财政收入不足的掣肘下,今年两会的财政赤字安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看点。如果赤字率回归3%,财政发债资金不足将制约基建投资的力度,基建大概率“托而不举”,而如果赤字率能够突破3%,财政支出强度能够得到保证,基建投资将有相对充裕的资金来源。

除了传统赤字手段外,不得不提另一项可能的资金来源,PSL(抵押补充贷款)。早在棚改时期,货币安置的80%资金来源就来自于政策性银行贷款,央行以PSL的形式投放给国开行等政策性银行,再由他们给地方政府发放专项贷款。在今年这种稳增长必要性大大提升、而到位资金不足的两难困境下,如果央行通过PSL工具投放资金,通过国开行形成基建领域专项债,定向补充基建领域可用资金,则一定程度上能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

03

优质项目稀缺仍构成限制

从当前来看,基建资金来源并未出现显著起色,仍有较大不确定性,取决于两会的赤字率安排。即便可用资金充分到位,若资金无法顺利对接具体项目,项目储备不足,到位资金无法形成基建投资的实物工作量。所以,紧接着的问题就是,基建领域是否有充足的项目可展开?

今年传统基建项目较少,传统基建增速或相对较低。过去十余年,地产和基建是我国经济的两大重要抓手,这两种强效刺激可以有效稳定经济增速,但近年来其弊端显现:以基建来看,传统基建投资造成宏观杠杆高企、债务风险累积,同时也带来了基建需求的过度透支,基建存量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当下基建难以找到足够数量符合收益要求的项目。

近年起我国正式开启经济转型,随着控制宏观杠杆、防范和化解风险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传统基建告别过去的高增长时代,地方债务严监管的大基调预期不会改变。去年财政部发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明确对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实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举债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对地方发行专项债的监管更加严格,从而规范、提升项目质量。传统基建投资的回报不断下降,制约专项债使用效率,大拆大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在双碳目标下,新基建或成为基建投资新的发力点。清洁能源、交通强国工程等方面,尤其是风、光、核、水发电领域,有较大的投资空间。根据统计,水力、核力、风力、太阳能发电各项投资总和占整体基建投资比重仅6%,即便新能源投资明显抬升,由于其占比较小,对整体基建的拉升作用也不大。

图:新能源基建投资占比

数据来源:Wind,诺亚研究

过去几年,市场一直对基建投资有较高期待,但最后期望总是落空。2019年认为经历了低增长的一年后基建增速会重回5%以上,2020年认为疫情冲击下基建托底,3.75万亿专项债和抗疫特别国债会带来高增长,2021年认为财政后置会带来下半年基建发力,但基建增速仍然创下0.2%的历史低值。

事实上,基建投资总是不如人意的原因在于传统基建所受约束太多。减税降费和土地出让收入骤降加剧地方财力紧张局势,而举债又受到严格监管,地方政府投资的意愿不可避免受到挤压。当前对专项债“重发行轻管理”问题进行纠偏,同时防范化解风险的底线思维没有改变,对隐性债务、城投债的监管不会放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不会像以前那样“大上项目”,更注重项目质量,基建投资难以快速反弹,平稳增长将是以后的常态。

04

总结

总体来看,当前政府“稳增长”主观意愿很强,但受制于财力紧张、防风险等客观约束,基建投资拉动有限,难以对冲整体投资下行,基建平稳增长将是高质量发展下的常态。今年基建发力能达到什么水平,最重要的看点是两会对赤字率的安排,以及是否有PSL等多种形式资金支持。在上述举措落地之前,对基建投资不应盲目乐观。

免责声明:本文件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观点、结论、建议等)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您仍应根据您的独立判断做出您的投资决策,投资涉及风险,诺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不对因使用本文件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本文件包含前瞻性的预测,任何非对过往历史事实的陈述均为前瞻性的预测,本公司并不保证完全准确或未来不发生变化。本报告的信息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信息及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本公司已力求报告内容的客观、公正,但文中的观点、结论及建议仅供参考,不代表任何确定性的判断。

本报告相关知识产权归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所有,未经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许可,任何个人或组织,均不得将本报告内容以转载、复制、编辑、上传或发布等任何形式使用于任何场合。如引用或刊发需注明出处为“诺亚研究部”,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诺亚控股有限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之权利。任何机构或个人使用本文件均视为同意以上声明。

本报告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立,也不适用于个别投资者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投资者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上一篇:【博时一周观察】博时宏观:国内股强于债,A股稳增长的条线值得..

下一篇:中加市场周报︱社融超预期提振市场情绪,稳增长仍任重道远

冀ICP备19037477号  |   QQ:304765718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广场  |  电话:喜欢此域名可致电13522849222  |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