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债市市场动态

年内债券违约金额超1200亿 1413只债券更换评级机构

日期:08-17 作者:佚名- 小 + 大

原标题:年内债券违约金额超1200亿 1413只债券更换评级机构

  根据同花顺的统计,目前已经有48家主体的134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金额1242.93亿元,评级在AA+以上的违约债券依然占据主流。

  评级机构再遭重拳。

  8月11日,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为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使用外部评级的自主性,推动信用评级行业市场化改革,决定试点取消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下称“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信用评级的要求,并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去年AAA评级的永煤债违约后,评级机构屡被“打脸”,声誉降低。随后市场对评级机构开展整顿工作,今年主体评级被调低的企业达到94家,涉及债券数量超过5000只,是去年的两倍还多,创下近年来新高,其中国企数量高达四成。

  今年仍有134只债券违约

  人民银行的此记重拳是继今年3月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取消债务融资工具发行环节的债项评级强制披露要求,仅保留企业主体评级报告披露要求后, 对评级机构的又一次精准“打击”。

  去年高评级的永煤债违约之后,对债市形成巨大的冲击,除了价格下挫之外,发债量也出现大幅萎缩。今年以来,信用评级行业改革疾步快走,除了逐步取消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债券发行的强制评级监管要求外,8月6日,多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债券市场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发展的通知》(下称《通知》),从提升评级质量和区分度、完善评级公司内部控制和评级独立性、加强信息披露、加大对违规行为惩戒力度等方面,强化信用评级行业要求。

  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债券评级虚高问题由来已久,要在短时间内改变并不容易。多数业内人士认为,主要是发行人付费模式导致评级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面临掣肘,出现评级不公的现象。此外评级机构“马后炮”的情况屡见不鲜。去年11月10日,永煤债券实质违约,次日,中诚信国际才将永煤控股的评级由AAA下调至BB,并列入降级观察名单,完全没有起到事前预警的作用。

  国金证券研究报告指出,《通知》中首先提到“信用评级机构应当构建以违约率为核心的评级质量验证机制,制定实施方案,逐步将高评级主体比例降低至合理范围内,形成具有明确区分度的评级标准体系。”

  过去两年我国信用债市场违约事件频发,违约主体评级不断提高,其中也不乏AAA级主体。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至2020年,发行时主体评级为AAA级的债券违约金额由131.2亿元增加至664.9亿元,2020年的债券违约金额中有82%发生在AA+及以上的高等级发债主体中。

  今年违约的情况依然严重,根据同花顺的统计,目前已经有48家主体的134只债券出现违约,涉及金额1242.93亿元,评级在AA+以上的违约债券依然占据主流。

  94家企业主体评级被下调

  经历了被口诛笔伐之后,步入2021年,评级机构的态度大转弯,信用债市场迎来“降级潮”。

  据同花顺数据统计,截至8月8日,今年以来主体评级被调低的企业达到94家,涉及债券超过5000只,数量是去年的两倍多,创下近年来新高。与之相对,主体评级被调高的企业仅28家。

  据国信证券统计,和往年相比,今年的外部评级调整总体有三个特点:一是上调数量首次低于下调;二是外部评级下调数量处于历年同期最高水平;三是外部评级上调的个数为2012年以来最少。

  “去年不少高评级的债券出现违约,特别是年末的永煤、华晨等高评级的债券违约,打破债市信仰,导致债市出现大幅调整,直至目前影响仍未全部消除。作为‘看门人’的评级机构在这一波违约潮中,备受诟病,在监管加强监督和惩罚力度的背景下, 评级机构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都必须加强调研,未来会有更多的债券主体评级被下调,现在可能只是开始。”华东一家基金公司的债券基金经理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对于评级下调潮给出上述评价。

  拉曼资产信评总监张磐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从根本上看,评级机构之间竞争激烈,收费过低、连续十多年未发生变化,进一步导致从业人员薪资明显低于同类型其他机构,是此类事件出现的根本原因。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提高评级行业整体利润率和收费,或能化解道德风险。

  竞争到底有多激烈,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20年以来,有超过1500家主体更换了评级机构。而2008年至2019年,这12年间累计更换评级机构的主体仅有422家,也就是说,去年更换评级机构的主体几乎是过去12年的4倍。而今年这个数字或进一步上升,截至8月12日,已经有1413只债券的评级机构出现更换。

  一家香港上市的药企财务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取消评级对于中大型企业来说影响不大,此前也有某大型科技企业发债从来都是“裸奔”,完全是无评级发债,从最后的结果来看,并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小型企业来说,可能存在一定压力,毕竟在一定程度上,评级也是一种背书。

  上述药企财务负责人还补充道,取消强制评级总体来看利大于弊, 因为目前都是发行人付费,每次发行债券都需要支付费用,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些债券还需要定期跟踪评级,对于发债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作者:叶麦穗 编辑:马春园)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责任编辑:郭建

上一篇:债券承销费率频现“地板价” 卖600亿元金融债券只挣6万元

下一篇:评级市场秩序被打破,“监管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冀ICP备19037477号  |   QQ:304765718  |  地址: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广场  |  电话:喜欢此域名可致电13522849222  |  


首页
分享
留言 搜索 我的